工程监理在应用BIM技术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引言
住建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工程监理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提到应“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工程监理服务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工程监理信息化水平”。但从政府文件内容以及监理单位面对BIM技术的态度上看,现阶段多数企业对BIM是持消极和怀疑的态度,他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件与我无关或者给项目管理带来“负担”的差事。也有部分企业认为,虽然BIM技术是变革工程监理行业的一种有效的信息化手段,但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并没有取得相应的回报,BIM技术对监理而言是一种负担还是一次机会,很值得商榷。为此,笔者针对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1、工程监理中推行BIM技术的现状
在BIM技术的推广发展中,设计、施工、咨询单位以及BIM培训、相关软件厂商都在这场技术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力点”,都有自己的盈利点、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模式以及技术团队。而监理单位一直如一位“看戏人”,不能真正的融入这个技术氛围之中。通过整理近三年上海市BIM应用发展报告试点项目案例集中的20个不同试点项目,加上对监理单位近100人的问卷调查,可以总结发现,BIM技术在监理单位目前的现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1基于BIM的管理模式未建立
统计发现在这20多个案例项目中,监理单位所处的项目组织机构的位置基本如图1所示。近九成的监理单位与设计和施工的单位处于同级,并且与BIM咨询(顾问)单位之间并没有直接交流,使得BIM技术更像是一个额外的技术介入到整个项目之中,基于BIM的管理模式还是传统的模式的改良,基于BIM的工作流程也未建立,目前项目BIM技术更像是一个被动式植入的技术。
1.2BIM技术参与度不高
将项目中有完整关于监理工作内容描述的项目认为监理单位是参与其中的,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经过3年的发展,监理单位从之前的42.9%的项目参与度到62.5%,才勉强过半,其中很多项目案例中根本没有监理的任何工作内容描述,可见监理单位在整个项目中并没有投入BIM技术人员参与其中,试点项目如此,更别说是一般的常规项目。
图2 监理单位试点项目参与度统计
如图3所示,问卷调查中针对项目上BIM的应用程度,也有近67%的人所在项目未有参与任何BIM技术,造成这一现状的问题可能有两部分原因:一是监理行业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二是监理从业人员对新技术自身就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图3 所在项目BIM应用程度
1.3行业内BIM标准、指南缺失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至2018年,全国发布了55份不同类型关于BIM的标准/指南(标准),其中包括针对工程勘察、招标投标、交付、施工、设计以及全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应用,但是唯独监理行业没有属于自己的BIM标准,可见行业内对监理单位参与BIM技术运用并不十分看重,并没有给监理在BIM技术运用中给予足够的位置,或者监理单位自己对BIM技术的认识也是觉得这是与本单位平行的分包单位应有的技术。
1.4行业及项目内定位边缘化
对试点项目中监理主要的工作内容进行统计(见图4),从统计结果上可以看出,监理单位的主要任务集中在辅助建设单位和BIM咨询单位的施工阶段BIM工作、成果应用落地,以及对BIM各类交付成果的审核上。在实际项目中,监理更多的是充当协调员和监督员的角色,不占据主导地位。
图4 监理单位参与的BIM应用项统计
1.5经济效益不明显
在BIM技术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设计院、施工单位都会在合同内有相对应BIM实施费用,但目前BIM标准合同示范文本缺失,监理单位参与项目上BIM管理并没有产生实质作用,致使监理单位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行业也没有给予监理单位足够的外部动力,以保护监理单位在BIM管理中产生的知识成果。
1.6人才匮乏,缺乏培训
人才是一个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就目前监理单位内人才储备可以看出并不具备参与BIM技术管理的角色,大多数人都处于BIM了解甚少的阶段(见图5),多数人员只知道这个BIM名词,并不清楚BIM的具体工作内容。
图5 对BIM的了解程度
在项目上工作的监理人员,面对BIM技术更多的认为是一项额外的任务,自身不了解BIM同时,也缺少针对性的BIM技术培训(见图6),导致他们对BIM技术无从下手。从企业上说是对技术的投入不够,指望着可以采用“拿来”模式;从自身上说是从业人员不够积极主动。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日,获取知识的方式越发多元,如果以没有培训为借口,只是一味指望被动式接受,一定会被行业淘汰。
图6 制约个人开展BIM相关工作的主要原因
1.7不适应思维模式的变化
传统思维的束缚及对新技术的消极态度是不适应的主要因素。监理行业人员组成多呈“老龄化”,对新技术的适应、接受能力较低。传统的监理工作手段固化了从业人员的思维,影响了BIM技术在监理单位的推广。如果建设单位对BIM方面没有明确要求或约束,传统的工作环境也能正常地开展相应的监理工作。企业在考虑总体利润的情况下,会减少或者不对BIM技术进行投入,使其推行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未来建筑行业将会大力推广数据驱动下的新管理模式,倡导数据资源的分享,协同工作。实际现场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将会是同步推进,落后的思维模式将制约企业及个人的发展。
2、BIM技术是负担
2.1额外的信息化管理负担
监理单位目前的现场管理任务已经很繁重,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增加BIM技术等新的信息化管理任务,在并没有额外收入增加的情况下,等同于增加了工作内容,监理从业人员必然会引起反感情绪。
2.2人员成本投入的增加
BIM技术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监理从业人员如果还是按照之前的管理模式,不提升自我水平,就很难适应相应的管理工作。如果公司额外聘请新的人员加入项目进行管理,必然会引起项目上人员额外的开支,整个项目的人员的成本投入加大,这是所有企业都不愿意担负的额外成本。
2.3基础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对于企业而言,BIM体系的建立除了人才的培养费用外,还包括电脑硬件、BIM软件及信息平台等费用。在未形成规模前,项目未能达到一个合理的回报率。如前所述,BIM技术在实际项目工作中监理的参与度低,加上缺失的取费标准,也造成企业对BIM投入项目的效益风险,容易产生顾虑。
2.4花架子一般的技术
目前BIM技术从业者,多数是打着BIM的幌子,说这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技术,但最后项目的落脚点却并不是十分实用。从目前来看,BIM技术并不是对所有项目都是刚性需求,而监理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没有使监理从业者很快处于淘汰的状态。
3、BIM技术是机会
3.1更多谈判的筹码
针对项目中业主新增的对BIM的监管要求,或者在合同谈判初期,针对较原有项目中增加的BIM内容,监理单位可以提出增加额外费用的诉求。例如,最终交付的BIM竣工模型的审查,要求监理单位出具BIM审查报告。这个原本不属于传统监理范围的内容,可适当要求业主单位增加相应的费用,实施有偿服务。
3.2新业务方向的可能
其实,BIM技术与施工监理是可以并存的,是拓展本企业业务的一个选择。例如,2018年重庆江津区发布过滨江商务大厦工程施工阶段及缺陷责任期的全过程BIM咨询及监理服务招标需求,招标文件中关于合同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1)项目全生命周期BIM咨询服务,包含BIM准备阶段、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运维阶段BIM技术应用;
(2)现场施工监理“三控制、三管理、一协调”。
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监理业务与BIM业务的结合可能。
3.3复合型人才的团队建设
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在其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监理单位应该充分抓住和利用此次机会,增加现场人员对BIM技术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有效提升监理团队中复合型人才的队伍建设。
3.4企业转型的技术亮点
目前我国的监理业务已逐渐萎缩,企业转型也是必然的发展规律。将BIM技术融入到项目管理或代建当中,也是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及数据化管理的又一助力。BIM体系的建立,对资料、进度、投资、质量、安全及运维等工作,都能通过平台的数据驱动加强协同管理。各部门借助信息平台,相互连接、信息共享,以提高整体的协作能力。对于企业而言,这恰是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技术实力亮点的展示。
4、对BIM技术推行的启示
4.1不抵触BIM技术
BIM技术是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整个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无论处于哪个领域的建筑参与人员,都应该报以不抵触和泰然接受的态度,而不是被迫地去接受任务。
4.2不冒进使用BIM技术
完全没有必要盲目地追逐最为前沿的BIM技术,大肆鼓吹该技术的先进性。但是,在现场监理的过程中,在BIM技术相关工作职责的内容范围内,仍有许多事情要做。笔者针对55本标准中关于监理单位的职责内容的描述作了归纳整理(见表1),供监理单位在现场BIM技术相关监理工作中参考。
表1 各标准中监理职责统计表
应用项 | 监理工作内容 | 参照标准 |
组织关系 | BIM 全生命期的参与方应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建设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使用方、维护管理方等,相关各方宜基于统一的BIM模型,建立协同工作规定,保证施工模型中需共享的数据在施工各环节之间交换和应用,并在协同平台上协同工作、共享模型数据 | ⑷3.0.4 ⑼4.1.1 |
图纸会审 | 监理、 设计、施工方基于BIM技术对图纸进行审查, 针对图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商讨修改, 形成会审纪要。 | ⑵11.4.2 ⑹9.11.2 ⑿3.4.1 |
BIM 模型协调管理 | 监理方协调各专业深化设计模型的整合, 再通过设计方和业主方的审核后, 生成最终施工图深化设计模型 | ⑵11.2.5 ⑶3.2.6 ⑷14.2.3 ⑼4.4.4 ⑿3.8 ⒀6.2.3 |
监理BIM资料关联 | 监理控制的过程记录附加或关联到相应的施工过程模型中 | ⑹9.11.2 |
方案优化及模拟审核 | 根据施工方案BIM模型生成模拟视频或可视化成果等相应成果,成果应清晰阐明复杂工序的施工方案,展现施工方案的工艺细节。并提交至施工与监理审核,验证施工方案可行性。 | ⑴8.2.2条⑿3.4.3 |
设计变更管理与控制 | 基于BIM模型提出变更, 并通过 BIM 平台三方协同,在模型上进行参数化变更形成相应的可视化,精细统计, 在变更审查时, 为监理和业主方提供变更前后直观的模型对比 | ⑴8.1.5条⑵11.4.3 |
进度计划管控及实际对比 | 利用施工进度管理模型进行可视化施工模拟。检查施工进度计划是否满足约束条件、是否达到最优状况。若不满足,需要进行优化和调整,优化后的计划可作为正式施工进度计划。经项目经理批准后,报建设单位及工程监理审批,用于指导施工项目实施。 | ⑵11.5.1 ⑶10.1.5 ⑽7.1.3 |
安全管理 | 基于模型的危险源识别、防护模型的布置审核以及现场安全仿真交底 | ⑿3.7.1 |
工程量计算与复核 | 投资监理单位接收 BIM 实施单位提交的算量软件专业格式文件,并导入算量软件,生成算量模型 | ⒀3.5 |
关键或重要节点深化管控 | 施工模型应通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相关顾问单位的审核确认,最终生成可指导施工的施工深化模型及二维深化施工图、节点图等,监理单位针对工程项目中关键或重要节点应提交 BIM 应用质量评估报告 | ⑶9.5.3 ⑹9.11.4 ⑺9.8.4 ⒀5.2.3 |
竣工验收BIM模型 | 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运行与维护单位等相关单位根据具体项目需求对竣工验收BIM模型的正确性、协调性、一致性进行协同检查,对竣工验收BIM模型设备、材料中包含的数据信息进行核查,对附加或关联相关验收资料及信息审查。 | ⑶3.2.6 ⑶12.1.1 ⑷15.1.2 ⑺9.8.2 ⑻5.5.4.3 ⑾3.3.3 ⒀5.2.3 |
监理管理成果交付 | 1 模型会审记录; 2 设计交底记录; 3 施工资料审查记录; 4 质量控制记录及报告; 5 进度控制记录及报告; 6 安全生产管理记录及报告; 7 投资(造价)控制记录及报告; 8 工程变更控制记录及报告; 9 竣工验收记录及报告; 10 项目管理信息(如监理文件档案资料) 11 合同管理信息 | ⑴6.3.7条 ⑷4.5.2 ⑷⑷14.3.2 ⑸11.6 ⑿10.4.2 |
⑴安徽省综合管廊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 ⑵安徽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指南 ⑶福建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指南 ⑷广西建筑工程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 ⑸广西建筑工程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标准 ⑹河南民用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 ⑺河南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标准(道路桥梁) ⑻湖南省建筑工程信息模型交付标准 ⑼江苏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 ⑽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指南(2017版) ⑾浙江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导则 ⑿中建《建筑工程施工 BIM 应用指南》 ⒀重庆市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实施指南 ⒁深圳市建筑工务署BIM实施管理标准 |
4.3诉求新的利益分配模式
众多调查研究指出,业主方是BIM技术产生效益的最大受益人,也被认为是BIM技术最为合适的推行方。其实,目前许多业主方缺少对BIM技术的统筹管理、模型审查及交付成果管理(其内容见表2)。
表2 业主缺少管理项统计表
项目 | 涉及管理内容 |
技术统筹管理 | 各参建部门基于BIM模型数据的协同合作 |
建模过程中的模型标准、模型精度、软件版本、数据格式 | |
建模进度、碰撞进度、模型深化进度 | |
模型审查 | 模型精度审查 |
模型是否与图纸一致,模型现场的比对 | |
模型是否更新 | |
交付成果管理 | 模型交付精度、信息内容、是否满足合同要求 |
其他交付物(资料、视频、碰撞报告) | |
监理单位与模型挂接的相关资料 |
由于这些项目都不属于传统服务范围,监理单位在项目上会额外增加的BIM管理成本,因而可以提议支付一定费用。支付的形式如下:
(1)按照其他参与方内BIM技术服务费的一定比例支付;
(2)按照项目上BIM技术产生效益的一定比例作为奖励政策支付的费用;
(3)按照具体监理单位给予的交付物或指定服务支付费用。
此外,诉求一种新的利益分配方式,以提高监理单位参与BIM管理的积极性,也可以让更有能力的胜任更多工作的人得到更多回报,企业也可借此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
4.4实行长期BIM规划
监理单位进行BIM技术项目推广及建立BIM技术团队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规划过程。调查显示,BIM技术应用年限越长、应用项目数量越多的企业,拥有BIM人才的数量也就越多。由此可见,实践过程是培养BIM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的人才也更不容易流失,企业也更容易积累技术团队。清华大学BIM课题组负责人顾明教授的调研结果表明:就投资回报率而言,建筑企业BIM的应用率若能超过30%,则投资回报率一定为正;若BIM的应用率小于15%,投资方亏损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监理单位实行的BIM技术规划应是一个逐步扩张的过程,不会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短期过程。短期的BIM技术投入、BIM技术应用项目的数量少时投资回报率是负的,而当超过一定应用率后将会迎来持续的效益回报。
5、结语
BIM技术的发展最终应该是受市场的主导和驱动。监理单位面对BIM技术持积极的态度或是消极的态度,都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但是,BIM技术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使用技术的人员如何充分理解和利用这个技术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变化,决策层如何看待和推广这个技术会给整个单位带来不同的变化。
监理单位应在立足根本的前提下,脚踏实地去实施这项技术,在项目管理中既可以参考标准内容范围开展监理工作,也可以将标准内容作为自己监理工作的依据。如果在BIM技术管理中仍有余力,还可以超越标准要求,整合行业资源,推动BIM技术在监理行业内的发展,确立属于监理行业自身的标准。
下一篇: 政府采购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 上一篇: 为什么招标采购项目要求投标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