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面向标的物与面向供应商的关系
同样是参加国际设备展,中国企业要把获得的奖章荣誉、合格证书、质量认证还有领导人题词和参观照片、企业规模、员工数量等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展示;外国企业会把机器设备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展示它的性能、客户反馈、复杂工况下的优异表现。两种价值趋向的差异非常明显。联想到在招标文件中设置的投标人资格条件和评标办法似乎和前者如出一辙,而最重要的部分却被各种光环掩盖住了。投标文件中说明自己产能高、库存大、政商关系多等内容占去了大量篇幅。
供应商与标的物首先在数量级差别巨大;其次管理者偏好管人而不是管物;再次是管理工作量的差异巨大。所以我们很自然地喜欢面向供应商的管理模式。但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是管好这些标的物,因为它最终形成生产资料和生产力。供应商不是生产资料,只是生产关系。没人因为那些原因而购买你的产品,所以我们要把管理的焦点转移到标的物的管理上。
我们习惯于面向供应商的管理,最关心的是谁中标了,很少关心什么标的物中标了。我们能准确地说出有多少供应商参加过投标,却说不清有多少种标的物中标。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面向标的物管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只能选择简单、粗放、技术门槛低、对信息化要求低的供应商管理的话,那么在信息化时代面向标的物管理完全具备条件并日益成熟。参观京东和阿里巴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标的物的管理达到了极致,数量都是千万级的,质量是“有图有真相”。这类技术能否拿来改进我们的招标采购管理需要认真研究。
新形势下,如何统筹两种管理,对招标代理机构提出了新要求。评标应强化对标的物的评价,如性能、技术参数、客户的反馈以及在复杂情况下的使用情况;弱化投标企业的荣誉证书、获奖情况、规模等于购买标的物没有直接关系的因素。规范废标条款和资格条件的设定,原则性规定:第一台运行业绩是定性说明标的物能力,可以作为门槛,进行有无判定,作为废标依据;而第二台的运行业绩是定量说明,宜设为加分或调价项,不应设为废标条款。评标还应强化技术经济比较、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历史价格比较、而不是仅停留在形式审查、商务审核等非专业性评价(这些都应交给人工智能去处理)。在供应商管理方面中增加诚信的权重,继续实行短命单和黑名单管理,加大失信的代价。把每一次评标都当成一次商业技术咨询研究。每一份评标报告都是专业性的市场分析报告,为定标决策提供依据,以解决评标不公的突出问题。专家库要按标的物分类,梳理现有的评标专家的专业特长和评审专业,努力做到本专业领域的专家评审本专业的项目。对重要标的物要实行目录管理。对招标文件范本要按标的物编制,重点解决招标范围界定不清、设计深度不足、技术描述含糊、资格要求或技术条款中存在明显倾向性等问题。总之,我们不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要复杂的迭代,迭代出招标采购领域的知识库。
投标人要重塑价值取向,舍弃那些空耗资源的形式主义,主动适应新常态,把劲儿用到“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上来。
一言以蔽之,我们既要道路自信的坚持中国的招投标制度,又要在“法无禁止则可为”的领域创新发展,这好比支撑脚和移动脚相互配合才能走好。发展到了新阶段,就要有新办法。让我们结合企业和社会发展战略,认真规划转型蓝图,顺应国家改革发展新要求,坚持走专业化道路,走创新之路,走信息化道路,走党建业务两手抓的道路,不断推进管理提升,主动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