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动态 韩斌:PPP急刹车是过度解读,现已挤掉了PPP的泡沫

韩斌:PPP急刹车是过度解读,现已挤掉了PPP的泡沫

2018年07月06日14:50 

PPP模式

从2014年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推广PPP模式开始,PPP经历了从探索发展到快速发展的阶段。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创新了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打造了一批优质项目,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全国PPP市场。

在PPP不断为改革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一些地方违规操作累积的风险也不容忽视。2017年是PPP规范发展之年,管理不断深化。财政部出台一系列规范地方融资平台、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和PPP管理的文件,集中清理规范,就是为了在新的起点上更稳健地迈向新的征程。未来PPP应该主动聚焦助力决战攻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着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夯实发展基础

自2014年推广应用PPP模式以来,4年改革探索实践成效显著,在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相比规范发展的总体目标,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实际问题和倾向性风险苗头,干扰了PPP发展秩序,形成了一定的风险隐患,可概括为三类,即财政风险、金融风险、项目风险。这三类风险叠加在一起,对PPP事业本身造成的最大的风险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为了防范化解这些风险,让PPP能够规范持续发展,财政部自去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7年4月,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打响了防风险抓规范战役中的第一枪;同年7月,财政部提出要防范“四化”,即支出责任的固化、财承上限的虚化、运营内容的淡化、适用范围的泛化。针对这“四化”财政部提出要把握好“四条线”,即守住底线、严控红线、明确界线、掌握天线。同年11月,财政部发布《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开始集中清理整顿工作。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加上相关部门防控风险的举措,似乎让市场有点喘不过气,媒体也出现一定的过度解读倾向,认为是PPP急刹车、叫停。实际上,这些工作是必要的,意在正本清源,为PPP继续往前走打牢基础。

中央领导对PPP工作要求,在推进完善PPP健康运行基础性建设的同时,当前工作特别是要强化对存量项目的监管,有问题及时化解,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财政部严格按照中央指示,通过一系列文件以及政府和市场的齐心协力,认真落实具体任务。一是对示范项目的核查处理。财政部前三批示范项目有84个项目调出了示范清单,89个项目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二是对项目库的PPP项目进行集中清理。全国财政系统切实贯彻中央要求,项目清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不规范的项目被清理退库或整改,并保持持续警觉,建立项目规范运行的长期机制,确保入库项目是名副其实的PPP项目。三是对已入库项目所在地的财政承受能力情况进行全面数据的提取和风险分析,对风险量化做到心中有数。财政部综合信息平台开通了对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的监测功能,将对有关情况进行实时的线上跟踪,线上和线下管理结合,确保PPP项目不产生财政风险。

深刻认识把握PPP内涵不忘改革初心

深刻认识PPP,从正面讲就要发挥PPP三个工具作用:一是效率工具。提质增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二是改革工具。使PPP既在公共服务创新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发挥PPP改革的工具牵引各方面体制机制变革的重要作用。三是治理工具。和国际相比,中国的PPP已经赋予其治理工具的内涵,实际上是政府和市场合作,这是中国国情特定的要求。处理政府和市场共治这种新的治理模式,是深化改革、政府简政放权、放管服的要求赋予PPP特定的使命。在任何时候做PPP工作都要牢牢记住这三个工具,不能把PPP仅仅当成简单的投融资工具应用,只有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PPP工作,深刻把握好它的内涵,才能让PPP工作走得远,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确把握PPP,从反面讲就是有三个不能做的事情。一是不能把它作为变相融资的手段,防止PPP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二是不能急功近利。PPP可以平滑代际之间的财政支出分配,但做超出能力的事情就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急功近利的做法有的时候是以加快发展为借口,但是如果不可持续,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三是政府不能失信,防止新官不理旧账,更不能新官不理新账。要遵守契约精神,任何时候都要严格履约。

PPP改革的初心,按照它的定义,就是要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是牵引改革的一种手段。在做PPP工作的时候要始终围绕着初心,不能因为实践的年头多了、路走远了,就忘掉起点在哪,方向在哪。

网友热评